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杭州市萧山区高端殡葬一条龙哪家比较好
萧山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在萧山方言内部,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以“北海塘”古堤址一线为界,城区及其以南地区(即余暨和永兴县原县域)的方言基本相同,其中南片个别村受毗邻的诸暨话和富阳话影响较大;东片[“北海塘”以北,清嘉庆(1796一1820年)后形成的钱塘江南岸冲积平原,惯称沙地区]的方言则与绍兴话相近,其中沙地区西北沿江的南阳街道赭山西仓一带,原为海宁县一部分,清嘉庆年间钱塘江改道后其地离北连南,成为萧山一部分,当地居民口语方言保留苏嘉湖片海宁方言的基本特征。 [1]
风俗
萧山风俗,具有吴风越俗的一般特征。萧山风俗与绍兴风俗多有相同、相似之处,南阳等地因钱塘江改道,保留对岸海宁的一些风俗,南片则受古睦州、婺州风俗的某些影响。河上板龙等习俗随宋室南迁,从中原传入萧山,保留着北方民俗文化的基因。萧山人民在吸收交融诸多民俗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俗。务本重农,耕织唯勤;尊师重教,不事奢靡:和气诚信,民风敦厚;尚礼仪,笃交亲,重祭祀。有楼塔的过半年、裘江的五月廿二划龙舟、沙地的正月十四迎紫姑烧蝗虫,以及请“赤卵”年菩萨等独特风俗。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河上龙灯胜会)
元宵节(河上龙灯胜会),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6]
河上龙灯胜会,流传于萧山区河上镇一带,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在每年元宵节期间以河上镇溪头村为中心,以板龙表演为主,融合马灯、高照等民间艺术元素,持续时间长达五天的大型民俗表演活动。集中展现了萧山民间手工艺的精华,是萧山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于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均具有积极意义。
2014年11月11日,元宵节(河上龙灯胜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X-71。 [27]
翻九楼
翻九楼,流行于浙江和福建东北的部分地区的民间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翻九楼,又称吊九楼,多用于求雨、祈福及禳灾等仪式上。表演,行头简单,动作却异常惊险。 [28]
2008年6月7日,翻九楼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Ⅵ-53。 [30]
风景名胜编辑 播报
葛云飞墓(含葛云飞故居)
葛云飞墓,坐落在萧山区所前镇三泉王村西部黄湾寺岗西南麓,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坐北朝南(南偏西45°),圆形坟包,底部条石(增修)砌成,上为封土。墓碑两侧雕有鹿、鹤、麒麟、大鹏等,另有人物、植物、动物石雕数幅。葛云飞故居,由宫保第和葛氏宗祠组成。宫保第位于萧山区进化镇云飞村山头埠老街南侧,建于清代,坐西朝东,重檐两层,合院式院落。葛氏宗祠位于萧山区进化镇云飞村山头埠自然村中部,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由门厅、寝堂和厢房组成。 [31]
跨湖桥遗址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30平方米。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堪称“中华第一舟”。是浙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证据,也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62] 2006年5月25日,跨湖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
茅湾里窑址
三天或出殡前一天的灵堂前,由女儿、女婿敬献上羯羊,孝子们跪在羊的周围,
旧时有“人主不发话、亡人不脱化”的说法。说话时,要请村上德高望重的人作陪。“人主”先评说死者功德,再论子女在死者生前是否孝顺。孝顺者,当众褒奖,可披红挂彩;反之则当众训斥。对死者有虐待行为者,则用丧棒抽打,甚而让其跪地,头顶烧纸盆,以示惩处。此时,不论“人主”如何挑剔责难,孝子们都不敢有丝毫的不恭和不敬。说娘家话,实则是一场孝敬和赡养父母的现场教育评审大会。
老人病逝,其家人要在第一时间鸣放鞭炮,随后安排人到亲属家报丧,闻者赶来与主人料理后事,左邻右舍帮助砍柴担水,做饭菜接待前来吊唁死者的亲朋好友。报丧后,主人家请摩公主持丧事,披麻戴孝的子女男穿白土布长孝衣,女穿短孝衣。
即将死者遗体由灵床移至棺材内,一般在午夜后进行,多由村上老年人亲殓。棺底要用铜钱或硬币摆“七星”(即北斗七星),铺上三道麻,再铺黄纸、褥子,最后将遗体轻轻放入棺内。遗体要摆放端正,平躺仰卧,四肢并拢,手足成一条直线,再把阴阳写的“符”放在身上,脸部盖手帕,身上撒避邪、祛毒、防蛀的名贵中草药和五谷粮食。子女们绕棺瞻仰遗体后,合上棺盖。瞻仰遗体时要肃静,切忌喧哗哭泣。出殡前由“人主”砸上棺材的“阴钉”。
出殡,出殡有早丧、晚丧两种。殓棺结束,一切就绪后,大家喝“起灵汤”(碎面条),时刻一到,执事人喊“起灵”,此时鞭炮齐鸣,由长子背灵柩材头,送葬人帮抬出门,同时将一只碗砸向棺木击碎,一孝子头顶烧纸盆倒退出大门,将盆内的纸灰抛撒在大门外。出了大门,将灵柩绑好抬杠和牵绳后,由八个强壮的小伙子抬起灵柩(另有若干人分组、随后准备随时替换),让灵柩从火堆上穿过,孝子们在前方拉纤绳,阴阳随后吹吹打打,小跑奔向墓地,一路不得停留。送葬路上,死者的长女婿或长孙举引魂幡和死者遗像跑在最前面,并有孝子中专人负责抛洒“路钱”。沿途所经人家都在路旁、家门点燃麦草,为亡者送行。鼓乐齐鸣,爆竹声声,甚是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