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大渡口区丧葬一条龙
大渡口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在东经106°23'-106°31'、北纬29°20'-29°30'之间。东南与巴南区花溪镇、鱼洞街道以及江津区珞璜镇隔江相望,东北、西南与九龙坡区九龙、中梁山、铜罐驿、陶家、石板、华岩镇毗邻。南北长17.25公里,东西宽13.75公里,幅员面积102.83平方公里。 [5]
© 2023 Baidu - GS(2021)6026号 - 甲测资字11111342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百度智图
大渡口区
地质地貌
大渡口区位于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翼观音峡背斜东翼,其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晚期褶皱运动。构造形迹从西向东依次为:中梁山断裂带、金鳌寺(化龙桥)向斜、龙王洞背斜,沙坪坝至重庆解放碑向斜。区内褶皱均为缓倾没的平缓开阔式,轴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褶皱倾角2-8°,岩层产状平缓,倾角3-15°。中梁山断裂带从大渡口区的西南部穿越境区,属压扭性逆冲断层。
大渡口区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影响,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长期剥蚀后形成丘陵。整个区域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渐由高向低变化,西部属中梁山脉,以低山为主,最高点海拔为650米,中部和东南部以中丘、浅丘、平坝和沿河阶地为主,最低点位于区内长江出境处海拔为150米,相对高差500米。 [5]
气候特征
大渡口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8.7℃,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常年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
河流水系
大渡口区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10公里(除长江外)有三条,分别为跳蹬河、桃花溪和伏牛溪。长江干流绕区境而过,境内流程32公里;跳蹬河发源于九龙坡区华岩镇,经跳蹬镇从小南海汇入长江,境内流程25.8公里;伏牛溪发源于八桥镇公民村,汇入长江,长6.2公里;桃花溪发源于石桥镇,经城区直接汇入长江,长32.0公里。 [5]
自然资源编辑 播报
土地资源
大渡口区土壤类型多样、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土、石灰岩土等5个土类,7个亚类,24年土属,79个土种,148个变种。其中紫色土比重最大,占总面积的51%,水稻土土壤面积占32%。 [5]
矿产资源
大渡口区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泥岩、砂岩、河沙等。其中,石灰石主要分布于中梁山背斜低山地带,白云石主产于雷口坡组地层。 [5]
水能资源
大渡口区水能资源主要是地表径流和过境水资源。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390万立方;过境水资源量达2805亿立方。
地热资源
大渡口区在观音岩背斜轴部或近轴部的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形成的岩溶槽谷,汇聚大气降水向地层深处,随地热增温及化学热等因素使地下水水温增高。地热储量构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热储量层位,以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及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的碳酸盐岩地层构成,厚500米。二是热储盖层,以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碎屑石层及侏罗系红色岩层一泥岩夹砂岩地层共同组成,厚大于1000米。三是热储层下部隔水岩层,主要以三叠统飞仙关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成,厚大于500米。 [5]
人口民族编辑 播报
人口
2017 年末,大渡口区有户籍人口为 26.4 万人,比2016年增加 2609人,其中:男性 13.0 万人,女性 13.4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3166人,出生率为 12.0‰;死亡人口 4925 人,死亡率为 1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6.7‰。常住人口35.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4.58 万人,城镇化率 97.41%,比2016年提高 0.09 个百分点。 [6]
34.58 万人,城镇化率 97.41%,比2016年提高 0.09 个百分点。 [6]
2021年末户籍人口28.63万人,比上年增加0.76万人,其中:男性13.95万人,女性14.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026人,出生率为7.08‰;死亡人口1401 人,死亡率为4.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12‰。全年迁入人口 2.37万人,迁出人口 1.67万人。全区年末常住人口42.42万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4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7.78%,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20]
2022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9.14万人,比上年增加0.51万人,其中:男性14.18万人,女性14.9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913人,出生率为6.62‰;死亡人口1635人,死亡率为5.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全年迁入人口1.14万人,迁出人口0.66万人。全区常住人口43.56万人,比上年增加1.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7.8%,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25]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渡口区常住人口421904人。 [14]
民族
截止2012年底,大渡口区有少数民族人口约3000人,占总人口的0.1%,主要有土族、回族、苗族、满族等28个少数民族。
政治编辑 播报
区委书记:余长明 [16]
区长:黄红 [23] [27]
常务副区长:钟渝 [26]
副区长:刘扬、袁卫、龙晓梅、刘理国、王雪峰、刘振、朱泽兵 [26]
经济编辑 播报
综述
2017年,大渡口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5亿元,比2016年增长7.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亿元,下降12.5%;第二产业增加值76.5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118.5亿元,增长6.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9%,增长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3%,下降0.5个百分点。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547元。 [6]
2020年,大渡口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3.2%;占GDP比重为0.4%,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2亿元,增长5.2%;占GDP比重为43.2%,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50.14亿元,增长1.2%;占GDP比重为56.4%,下降0.3个百分点。 [15]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8.8%, 两年平均增长 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2.79 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66.42 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4: 46.0:53.6。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267元,比上年增长7.6%。 [20]
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8.9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81.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155.9亿元,同比下降2.7%。 [24]
第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