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江津区丧葬一条龙
现今几江。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七门郡。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县城地处长江之要津而改江阳县为江津县,隶属于渝州。
唐代,武德三年(620年),划江津县西部设置万春县。武德五年(622年),改名万寿县。
宋朝,乾德五年(967年),撤销万寿县并入江津县。
元代,至元16年(1279年),属四川行省重庆路总督府自辖的录事司。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设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江津县仍属重庆。
清朝,江津县属四川省,康熙七年(1668年)改设川湖总督,康熙19年(1680年)又改为川陕甘总督治下川东分巡道重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重庆蜀军政府与四川军政府合并,设重庆抚府,后改为川东观察使,辖川东南54州、厅、县,后改川东观察使为川东道,辖36县,江津均在其中。
民国24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属四川璧山专区;1950年,璧山专区划归川东行署。
1951年1月,璧山专区由璧山县迁往江津县,改称为江津专区。
1960年,江津专区驻地迁往永川,仍称江津专区,1968年,改为江津地区。
1976年1月,江津地区江北县归入重庆,将绵阳地区的潼南县划入江津地区,辖江津县、璧山县、永川县、合川县、潼南县、铜梁县、荣昌县、大足县(称之为江八县)。
1981年,江津地区改为永川地区。
1983年2月,撤销永川地区,其所辖八县并入重庆市,江津县属重庆市辖。
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为省辖县级市,四川省政府委托重庆市政府代管。
1997年,江津市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
2006年,江津撤市设区。 [7]
行政区划编辑 播报
区划沿革
1996年,江津下辖47镇19乡。
2000年末,江津下辖49个镇14个乡。
2001年,江津将63个乡镇街道调整为37个乡镇街道。
2002年末,辖2个街道、35个镇,82个居委、380个村。
2006年,江津辖3个街道、23个镇;2008年撤销双福镇,设立双福街道。
2011年设立四面山镇、鼎山街道;2012年撤销支坪街道,设立支坪镇,至此,下辖4个街道、24个镇。
2014年设立四屏镇,共下辖4个街道、25个镇。
2017年,增设圣泉街道。截至2017年8月3日,江津区管辖5个街道、25个镇。江津区人民政府驻地圣泉街道圣泉路99号。 [8-9]
在“做客”的次日清晨上山安葬死者。出殡前在棺柩上盖一床红毛毡,毛毡上放一只大公鸡,摩公发丧出殡, 由一位拿长火把的人上前引路,拿“望山钱”者走第二,边走边丢的纸钱称“买路钱”,放鞭炮者走第三
盘丧,是指族中男子和邻居到灵堂陪伴孝子守灵。盘丧的时间是从停丧的头一晚直到葬礼结束。这期间,除去女人,族中人人都可去盘丧。主家热情欢迎,诚挚招待,备有夜饭、茶点等,盘丧的人只在灵堂内活动,下棋、打牌、玩麻将,陪伴孝子消磨时间,化解悲伤。
出殡前请摩公在棺柩前唱古祭歌,孝子女们下跪细听。摩公唱多长时间,孝子女就要跪多长时间,中途不能起身离去。
修茔,俗称“打墓”,死者瞑目之日,即要请阴阳踏勘墓地,同时请人着手打墓。打墓是一项十分辛苦的体力活,既要赶时间,又要保质量。为了保证死者按时入土,有时要风雨不辍、挑灯夜战,必须要在出殡之前把墓修好。其间,打墓者的饭食,由女婿或孝子送去,送饭者一路不能言语,默默将饭食盛进碗里便跪在一旁,等到打墓者吃完,方能起身离去;饭食若有剩余,就送给附近的放牧人或过路人吃掉,否则就泼掉,不能再带回家;回去的路上也不能说话。
丧家给吊唁者发一张白土布孝帕。死者是高龄老人的,吊唁的人饭后随手拿一个碗回家,意思是能沾上宏福寿运。做客当晚,亡者亲属跟随摩公和唢呐队拄着丧棒躬身绕棺,吊孝的亲朋好友也如此,后在村寨边或河边举行度亡仪式,焚烧死者生前用过的部分衣物。
祭奠是丧礼最重要的内容,祭奠仪式繁琐复杂、庄严肃穆。祭奠仪式的主持人叫“斋爷”,由当地有威望、有经验的文化人充当,其职能是撰写祭文和主持祭奠仪式。因此,其地位显要,待遇特殊,祭奠前阴阳要亲去迎接,往要由专人接送和伺候。“斋爷”住的房子,要贴上红对联,以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