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长
Wan Nian Chang
重庆市璧山区丧葬一条龙
东周,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区境为江州县属地。秦汉、魏晋南北朝,循周朝制。隋朝,璧山区境为巴、江津二县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析巴县及江津、万寿县地置壁山县,因境内有一孤山西北险峻东南稍平号重壁山而得名,隶属于渝州,区境包括今璧山区、永川市、沙坪坝区含谷镇、北碚区澄江镇。大历十一年(776年),分壁山西南地置永川县。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隶属川峡四路之一的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属之。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壁山因“地广人稀”并入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巴县。
明代,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县代管)。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壁山县,隶属四川省重庆府。至乾隆年间,“壁山”改为“璧山”。
民国三年(1914年),璧山属川东道。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川省下设行政督察区,璧山属四川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将川渝、渝黔公路两侧重庆周围80千米的范围,划为重庆卫戍区和陪都迁建区,璧山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璧山属川东行署区巴县行政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12月20日,巴县行政专员公署改驻璧山,更名璧山行政专员公署,辖璧山、江津、永川、大足、合川、荣昌、铜梁、潼南8县。1951年4月,璧山专署迁至江津,1952年撤销四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制。1960年专署又迁往永川。
1968年,江津专区更名江津地区,1981年,又更名为永川地区,璧山先后属江津、永川地区 [23],地区隶四川省。
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区并入四川省重庆市。
1997年6月18日,重庆成立中央直辖市
加祭奠者每人一碗烩菜,以表谢意。
“小三元”,一般家庭祭奠三日,头一天晚上由阴阳诵经,举行亡人渡桥仪式和招亡仪式,第二天举行简单的祭奠活动,晚上举行阴阳打坐诵经和送亡仪式,第三天送殡。
棺柩下放个盆,盆中有一个装菜油的碗,用棉线条点亮,称“长明灯”。神龛中部斜贴一张白绵纸,再用绵纸做一串“望山钱”吊在竹竿上竖立于大门外,“望山钱”的纸张数以死者的享年为准。从入殓那天起,孝子们在棺柩前吃素食,用席子在棺柩前铺床休息。
“整三破五”,富有人家,请阴阳做道场三天,加上头一天阴阳书写榜文、设置神龛和第五天送殡,共五天时间。正日子那天每人一碗烩菜,至少放三片肉,俗称“三片子”。做道场的第三天晚上要放河灯,孝子们人手一灯(即在碗边贴上红纸做的莲花瓣,碗内点燃蜡烛),在阴阳的诵经声中,依次将碗放入河水中,任其漂流,直到蜡尽灯灭。
“大殓”是在棺木内依次铺木炭屑、草纸、白棉纸和纸枕头,将尸体放入棺里,把银饰品和几粒大米、几片茶叶放入死者嘴中,腋窝里也放银饰品,再将女儿和媳妇敬孝的红布红绸及白布盖在尸体上,脸上放一张有眼睛、鼻子、嘴巴的白棉纸,表示死者来世不会眼瞎、不是哑巴。然后盖棺用白绵纸条密封。棺木在堂屋摆放分头部朝神位,足底朝大门和顺房梁横放两种方式,女婿在灵柩头部下放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饭,称“枕头饭”
“大三元”,大富之家,则做道场五天,加上前一天准备和最后一天送殡共七天。其中诵经五天,设宴五天,每天为八碟八碗的重八宴;也做道场、放河灯。大三元要阴阳和尚齐全,祭奠程序繁杂,耗财费时,既显丧仪隆重,更显其家豪富。
用干净水将死者身体擦净,为其穿上新衣裤和鞋袜,戴上新帽或新帕,衣上不能有纽扣,以线系好。抬到堂屋中间为其洗脸。是男性的剃去头发,是女性的梳理发丝,由死者的子女用装有酒的瓶子敬酒表示敬孝,把死者放在用苦竹条铺好的中堂地上,盖上红布红绸和白布,等待吉时入棺,这个做法称为“小殓”。